以往的资源情况承载能力评价中,资源情况系统所能蒙受人类种种社会经济运动的能力成为关注焦点,落脚点普遍在能够承载几多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等。可是,这种以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为导向的承载力评价在空间计划实际应用中遇到障碍:(1)人口是流动的,特别是人口具有跨区域迁徙的特点;(2)大部门资源要素也是流动的,好比水资源;(3)人类社会对资源情况系统的需求尺度、开发与使用的技术水平,都随着社会经济生长而动态变化;(4)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具有高度庞大性。于此,我们不妨重新审视承载能力这一观点。
前文已述及,“承载能力”最早是一个力学观点,一般指结构或者构件能蒙受的最大外部应力。好比,一座桥梁最大负荷50吨,指的是在保证这座桥梁质量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最大能蒙受50吨的重量,岂论在桥梁上走的是卡车还是汽车,甚至是聚集石块,总重量都不行以凌驾50吨。
由此可以看出,承载能力这一观点在一开始,就没有关注承载工具,更多的是关注承载者自身。由此延伸到“资源情况承载能力”,同样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承载工具,而应该把重点放在资源情况自身。
好比,某区域水资源可以承载1万人,实际上是该区域水资源每年可使用量为10万吨(按每人每年用水10吨盘算),如果每人每年节约用水至5吨,则该区域水资源可以承载2万人,每年可使用量为10万吨这个数字不会变。通过这样一种思路,我们界说资源情况承载能力为在保持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一定区域内自然条件对人类运动所需功效的支撑能力,人类运动所需功效包罗生态功效、农业生产、建设开发。
如,某区域对建设开发的承载能力高,指的是该区域可以举行高强度的建设开发。实际上,资源情况承载能力是资源情况能够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康健绿色生长的可消耗规模与人类对区域自然资源情况的已消耗规模关系的表征,可以分为承载本底、承载状态两个维度。承载本底指的是在保持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资源情况能够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康健绿色生长的最大可消耗规模。
承载状态指在某时间点或时间段,人类对区域自然资源情况的已消耗规模与承载本底之间关系的表征,前者小于后者为不超载,前者即是后者为临界超载,前者大于后者为超载。本文由210计划研究院原创,接待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文来源:开云体育app-www.taipeicityhostel.com